在航空安全领域,鸟击防范始终是机场运行保障的重要环节。近期,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飞行区投入运行的智能驱鸟机器人系统,为这一传统工作带来了新的技术解决方案。该系统自启用以来,持续稳定运行至今,展现出智能化技术在机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潜力。
机场飞行区面积广阔、环境复杂,鸟类活动具有较强随机性,这些因素都给鸟击防范工作带来挑战。以往主要依靠人工巡查和固定设备的方式,存在覆盖范围有限、响应效率待提升等改进空间。特别是在夜间和恶劣天气条件下,传统防控手段的效果更容易受到影响。

新投入使用的智能驱鸟机器人系统采用移动巡检工作模式,通过履带式底盘实现在飞行区的自主移动。系统集成了多种功能模块,能够执行声学驱鸟、移动灭虫等作业任务。其中,声学驱鸟模块通过发射特定频率的声波,实现对鸟类的非伤害性驱离;移动灭虫功能则通过减少昆虫数量,降低对鸟类的食物吸引。这些功能的协同运作,形成了较为立体的防控体系。
从技术特点来看,该系统支持7×24小时不间断作业,有效弥补了人工巡查在持续性和覆盖面上的不足。后台管理系统具备实时监控、任务调度和数据分析等功能,便于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作业策略。系统运行期间采集的数据,也为优化驱鸟方案提供了参考依据。

萧山机场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航空枢纽,其飞行区的安全运行保障工作一直备受关注。智能驱鸟系统的试用,体现了机场在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方面的积极探索。该系统运行期间的表现和数据积累,也为同类机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而将移动机器人技术应用于机场驱鸟作业,代表了行业技术发展的一个新方向。这种技术路径不仅能够提升作业效率,还能通过系统化、数据化的管理方式,为鸟击防范工作提供更科学的决策支持。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类似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有望在航空安全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从机场安全管理的全局视角来看,鸟击防范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智能驱鸟系统的应用,为其他安全运维场景的智能化改造提供了参考。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深入发展,类似的解决方案或将在更多机场安全场景中得到应用。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新技术的应用都需要经过实践的充分检验。智能驱鸟系统的长期效果、适应性和可靠性,仍需通过持续运行来验证。同时,如何将新技术与现有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融合,也是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