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梁山,暑气蒸腾却掩不住蓬勃生机。青岛农业大学”同梁共进,智启云乡途”实践团的同学们带着行囊与热忱奔赴济宁市梁山县,踏上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他们化身支教老师、产业观察员、校地联络员,用脚步丈量乡村大地,用智慧点亮振兴之路。
彩色课堂里的笑声:让知识与梦想共生长
“大家看,这杯里的彩虹是不是像极了家乡的晚霞?”在刘官屯村的教室里,实践团成员小王持量杯,将不同密度的液体缓缓注入,分层的”彩虹塔”在阳光下折射出奇幻光芒,孩子们的惊呼声此起彼伏。这是”多彩课堂”里的科学实验环节,而这样的惊喜,每天都在发生。
“小朋友们,这是’床前明月光’的活字,咱们今天要把李白的诗印在纸上。”青色传统课堂上,实践团成员举起木活字,孩子们的眼睛亮了起来。小雨捧着自己的字盘,小心翼翼地将字块排列整齐,突然抬头问:”老师,能在空白处刻朵梅花吗?我奶奶说,咱梁山的冬天,梅花最精神。”
得到肯定后,小姑娘便拿起刻刀专注地雕琢起来。当一张张带着墨香的《静夜思》印出来时,每个孩子的作品都藏着惊喜:有的在边角刻上了村头的老槐树,有的添了只振翅的山雀。”原来古诗里能藏着咱家乡的样子!”小雨举着作品跑向窗边,阳光透过纸页,让诗行与花纹在墙上投下温柔的影子。
“海娃,把鸡毛信藏好!”红色爱国课堂的角落里,几个孩子正排练情景剧,扮演海娃的小男孩攥紧“信”,在“芦苇丛”中灵活穿梭,面对“敌人”的盘问,他梗着脖子说:“就是不说!”台下的孩子看得入神,小拳头攥得紧紧的,当海娃成功把信送到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粉色健康课堂上,“情绪小侦探”游戏正进行。实践团成员教孩子们用彩纸剪出“情绪脸谱”,红色代表生气,蓝色代表难过。“当生气时,试试像吹蒲公英一样慢慢呼气。” 孩子们跟着示范,呼哧呼哧的气息声里,有个小姑娘悄悄说:“原来不开心的时候,是可以自己哄好自己的。”
实践团用生动的体验式教学,不仅给孩子们带去了知识与欢乐,更在他们心里播下了热爱家乡、探索世界、守护成长的种子,这些色彩各异的课堂,像一道道光,照亮了乡村孩子的暑期时光。
图为志愿者为孩子们讲解彩色课堂
产业车间里的密码:在创新中读懂乡村振兴
“咔嗒、咔嗒”的缝纫机声在刘官屯村服装工坊里此起彼伏,村民正忙着赶制订单。”我们不用外出打工,守着家就能挣钱!”张婶脚踩踏板,脸上的笑意藏不住。这个由村集体牵头创办的共富工坊,如今已帮助周边各个村的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村中的石磨面粉厂,老匠人正盯着磨盘转动。”这石磨是祖传的手艺,磨出来的面粉带着麦香,比机器磨的多含三成膳食纤维。”他指着仓库里的五色小麦,”这是和农科院专家一起培育的品种,咱自己种、自己磨,很多超市都抢着要。”实践团成员发现,包装上”石磨慢养,麦香本真”的字样,正是避开同质化竞争的秘诀。
而在梁山县粮食产业一体化中心,万亩麦田的墒情、病虫害预警、收割机调度情况一目了然。”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中心负责人指着植保无人机介绍,”这玩意儿一天能喷三百亩地,比人工快三十倍!”在这里,实践团成员看到了”党建联建”的力量。
图为实践团调研梁山粮食产业一体化中心
签约揭牌时的约定:校地联动结出共赢之花
7月22日的粮食产业一体化中心格外热闹,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与梁山县的签约揭牌仪式在这里顺利举行。”以后咱地里的难题,可就盼着你们来解喽!”拳铺镇镇长金潇握着姜老师的手笑。
当红绸布被揭开,”社会实践基地”几个金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有人指着墙上的麦田地图比划:“下个月先让无人机团队来转转”,有人接过土壤检测仪摆弄:“这小家伙可比老经验靠谱”。两只握着的手还没松开,风就卷着麦香从门缝挤进来,仿佛已闻到日后智慧与土地酿出的甜。
图为梁山与青岛农业大学理信学院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
田埂地头间的答卷:用脚步丈量乡村所需
“大爷,这是防溺水宣传单,您可得看好孙子别去河边野泳。”实践团成员挨家挨户走访时,总会带上这份特殊的”礼物”。在与村民拉家常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更多需求:有人问”能不能教俺们做电商”,有人叹”村里的剪纸手艺快没人学了”,还有人盼”啥时候能让地里的收成再高些”。
深入田间地头的调研同样收获满满,在一块玉米地里,植保无人机正低空作业,村民盯着遥控器乐:”这机器喷药匀,还省水,就是操作起来得学技术。”而在安装了田间气象站的地块,”手机上能看降雨量、地温,比看老天爷脸色靠谱多了”的感叹,让成员们更坚定了推广智慧农业的决心。
图为实践团深入农田开展调研
当实践团的大巴缓缓驶离梁山,车窗外的麦田、村庄与孩子们的笑脸渐渐远去,但那些课堂上的笑声、车间里的机器声、田埂上的脚步声,早已揉进了麦香里。或许这场实践只是短暂的相遇,但高校与乡村的联结已然紧密,知识与土地的对话正在延续——未来,实践团将继续依托社会实践基地,深化与梁山县在教育帮扶、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合作,让乡村振兴的画卷愈发绚烂动人。
云支教助学计划(简称“云支教”)由有爱有未来企业志愿行动、中国大学生知行促进计划、青年影响力创新中心联合多方于2018年设立,以“互联网+教育扶贫”的方式,精准对接贫困县中小学校,为大学生助学支教和企业志愿服务提供可持续的教学直播平台和服务。帮助乡村中小学校接触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助力乡村教育发展。截至2023年,共有18家企业、265所高校的志愿者参与,在安徽、青海、云南、海南、甘肃、四川、宁夏等地区的303所乡村学校,开展12,693课时云支教课程,直接受益学生1,052万人次。
中国大学生知行促进计划(简称“知行计划”)于2012年正式设立,致力于推动和帮助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大学生成长发展。截至2023年,知行计划已累计发动500余所高校超过1.6万支大学生团队参与申报,50余万大学生直接参加,开展包括乡村振兴、助学支教、环境保护、专业竞赛、实习就业、创新创业、云支教等形式多样的志愿行动及成长发展项目,惠及8,000余所乡村学校的超过310万名师生。
汇聚青年力量,创造美好世界。与知行计划一起,发现青年,发现未来。
青年影响力创新中心(简称”青创中心”)由知行计划联合中国500+顶级高校的大学生组织系统、高校研究机构、高校基金会、青年组织、媒体和青年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支持创建,连接400万+优秀大学生,触达和影响全国3,000所高校,超过4,000万大学生。中心下设青年影响力研究中心和青年影响力实验室,旨在凝聚专业智慧,聚焦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大学生思想行为趋势,训练和培养大学生系统思维能力,支持和推动大学生参与公益实践和社会创新,以创意激发青年智慧,以科技赋能青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