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号、7月6日,三江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的“非遗兴邦青年传承队”的同学们踏上了一段特别的“三下乡”旅程。走进南京盛峰茶业有限公司,跟随市级非遗传承人陆葵香老师近距离感受雨花茶非遗制作技艺的独特魅力,探寻传统茶文化的深厚底蕴。
图 1图为实践队员在南京盛峰茶业有限公司合照
在陆葵香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亲手操作了摊放、杀青、揉捻、搓条、整形、炒制等全流程工序,在亲手实践中深入体会了雨花茶从鲜叶到成茶的完整制作过程,近距离感受传统制茶技艺的独特魅力与匠心传承。
图 2图为实践队员在体验非遗雨花茶制作过程
图 3图为队员在体验非遗雨花茶制作过程
文旅院“非遗兴邦青年传承队”借此次实践契机,对陆葵香女士进行了专题访谈,围绕相关主题向其提出问题,深入交流并记录了她的分享与见解,为实践活动积累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图 4陆葵香,南京雨花茶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市级传承人。
是什么契机让您和雨花茶制作技艺结下了不解之缘?
陆老师:我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年过四十,很早我就就意识到自己应该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有能力才能承担责任啊,自己的能力非常重要。和陈盛峰老师结婚后,他有一段时间非常忙碌,一方面我想过去帮帮忙,另一方面我想增加自己的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开始学习制作雨花茶。正巧不久之后公司开始招人,从此以后我就投身于雨花茶制作技艺中了。
在传承雨花茶制作技艺的过程中,您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陆老师:最大的挑战应该是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刚开始的时候进步都是很快的,娴熟程度啊、成品展现啊等等,这些都是别人可以看出来的。但是到了后期,大家的进步都很微小很微妙,这种进步是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的。
相较于其他茶类,您认为雨花茶的特别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陆老师:首先,“一方水土养一方茶”,南京的气候、土壤构成的独特环境生长出了雨花茶,给雨花茶贴上了南京的标签,同时雨花茶也体现出了南京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文化自信。其次呢,南京的茶人、匠人们探寻出了适合最适合雨花茶的制作工艺。我们可以看到雨花茶是针形茶,这种形状更耐泡,每次冲泡都能带来不同的体验。
您认为当代年轻人该如何传承雨花茶制作技艺?
陆老师:在传承之前更重要的是选人。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要在年轻人中不断筛选。选徒弟最重要的是人品和热爱,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徒弟才会真正把这份手艺当作宝贝,愿意继续传承这门技艺。
队员们通过亲身体验雨花茶制作技艺,并结合对陆奎香老师的专访所提炼的匠心故事与心路历程,团队成员针对性地设计出了一款雨花茶包装袋,将实践感悟与人文内涵融入设计之中,让茶叶的包装更贴合其背后的技艺传承与精神内核。
图 5图为实践队员为雨花茶设计的包装袋
7月7日、7月8日,来自三江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的“非遗兴邦青年传承队”的大学生们走进扬州高邮菱塘回族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通过座谈交流、参观学习等形式,让青年学子深入基层一线,在观察与互动中理解乡村振兴的内涵与路径。
图 6图为菱塘回族乡
活动首站来到清真村党群服务中心,这里既是村级事务的“神经中枢”,也是此次校地交流的主阵地。清真村林书记热情接待了实践团队,围绕村庄产业布局、文化特色、发展规划等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
图 7图为实践队员和书记交流
“书记,大学生群体作为新时代青年,您认为大学生回到家乡参与建设,能为乡村振兴带来哪些独特优势?我们又该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呢?”来自文旅院的同学向林书记提问,道出了许多青年学子的困惑与关切。
图 8图为实践队员对书记提问
对此,林书记微笑着回应:“年轻人回到乡村,带来的不仅是知识和活力,更是新的思路和视野。比如你们懂电商、善新媒体,能帮村里的农产品拓宽销路;你们熟悉文化创意,能让老手艺、老故事焕发新生。乡村振兴的优势在于‘土’——有特色资源、有淳朴民风,更在于‘新’——需要新鲜血液注入,让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火花。只要肯沉下心,把书本知识和乡村实际结合起来,处处都是施展才华的舞台。”
图 9图为书记对成员问题的解答
图 10图为实践队与书记在清真村合影
第二天,实践队一行前往清真村民族文化宫,实地探寻村落的民族文化脉络,为“三下乡”活动注入更深层的文化认知。
图 11图为实践队在文化宫合影
通过参观,同学们直观了解到清真村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实践,感受到当地群众对自身文化的珍视与坚守。馆内陈列的村史文献、传统生活用具等,让大家对“文化认同是乡村凝聚力的根基”有了真切体会,也为思考如何以文化为纽带助力乡村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
图 12图为实践团队在文化宫参观
图 13图为实践队在文化宫合影
通过参观当地文化宫,实践队深刻感受到了关于民族团结、民族繁荣、共同发展的历史传承与民族记忆。这一系列经历,让同学们对于如何推动乡村发展、如何促进民族团结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为本次“三下乡”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参考与实践思路。
7月9日三江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的“非遗兴邦青年传承队”大学生们,走进扬州大运河非遗文化园,在时光褶皱里,邂逅传承千年的雕版印刷技艺。
图 14图为非遗传承人为团队成员讲解
在体验区,非遗传承人细致讲解了雕版印刷的写样、雕版、印刷、装订四个步骤,还特意拿出相关模具,让同学们近距离观看触摸,直观感受这项古老技艺的具体流程与精妙细节。
图 15图为非遗传承人为团队成员演示
听过非遗传承人的细致讲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进入体验环节,亲手尝试制作雕版、进行印刷,在实践操作中深入感受这项古老非遗技艺的独特韵味。
图 16图为团队成员体验非遗雕版印刷
图 17图为团队成员和非遗传承人合影
7月10日、7月11日,实践队在南京市秦淮区非遗馆,为南京市开发区学校的中小学生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且融入直播元素的实践成果分享会。活动开启前,实践队伍便精心筹备,利用直播平台提前预热,吸引众多关注。
活动中,队员们不仅通过直播镜头,向屏幕外的观众分享此次“三下乡”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与收获感悟,更将实践中习得的非遗技艺——剪纸与传统印刷术,转化为趣味手工课堂。
图 18图为团队的宣讲过程
图 19图为队员向中学生讲解
图 20图为队员向小学生讲解
图 21图为队员带小学生体验扬州非遗剪纸
图 22图为队员带小学生体验非遗活字印刷
此次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既通过直播广泛展现了高校学子“三下乡”的实践成果,也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非遗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同时在更广阔的网络空间,引发大众对非遗文化传承的关注与思考 。
图 23图为队员和学生们合照
图 24图为队员和小学生合照
图 25图为队员和中学生合照
8月6日,三江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的“非遗兴邦青年传承队”成员回到家乡山西太原,在万柏林区上庄街赞城社区的活动中心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宣讲与体验活动。活动面向社区小学生及家长,旨在分享三下乡实践中的所见所闻,让家乡群众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图 26队员在家乡宣讲
活动现场,传承队成员不仅详细讲解了扬州剪纸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以及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历程与技术原理,还带来了精心准备的工具和材料,带领孩子们和家长们亲手体验这两项非遗技艺。
图 27学生体验活字印刷
图 28学生体验剪纸
此次活动通过“讲解+体验”的形式,让家长和孩子在互动中增进了感情,更在实践中深入了解了非遗知识。从江南扬州到山西太原,三江学院三下乡“非遗兴邦青年传承队”用实际行动搭建起南北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优秀非遗文化跨越地域界限,传播得更远、影响得更深,为非遗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
图 29队员和学生合影
通讯:武亚男